为什么如今还有人在读《论语》?
图片
图片
⬆️往期共读⬆️NE47 《奥拉》图片
在如今的中国提到《论语》这本书,实际上就和不少人听到《圣经》一样,态度都是较为极端化的。有人将其奉为治世圭臬、为人处世的圣训;也有人将其视为千年规训之滥觞,禁锢自由之枷锁。事实上,如今的读者极易陷入极端化的状态中。恨之入骨,或爱之膜拜,难以跳脱二元对立的视角去理性审视文本本身。批判性阅读与思考的前提,在于读者能够意识到——或至少愿意承认——任何个体和时代都兼具积极与消极的面向。诚然,对于不同时代、持有不同价值观的读者而言,何为积极、何为消极,标准各异,但以更具辩证性的眼光看待文本,本身便是成熟读者的重要标志。在信息洪流席卷的今天,阅读《论语》似乎成了一件“逆流”之事。它语言古奥,不迎合潮流;它缺乏情节,亦无“爽点”;它更不像公众号推文,能在三分钟内奉上一个“道理”或“技巧”。你或许会在其中读到对弟子的规训、精英主义的姿态,乃至受限于时代与社会的偏颇表达。然而,倘若不将其奉为圣训顶礼膜拜,而是视作一位身处时代困局中的思想者与教育家的言行实录,你更可能触及那些直抵内心的洞见。《论语》谈君子、论仁、讲礼、倡克己复礼,但它从不传授获取“成功”的捷径,也不提供现成的速成答案。它更像一面镜子,在对话文本中,照见我们内心的欲望、虚伪与逃避。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这或许并非苛责,而是提醒:人的成长,从来不依赖于“他人的点赞”,而在于每日与自我的真诚对话。它同样是一部珍贵的实录,记载了思想的践行与挫败。孔子的弟子们个性鲜明,对师训理解各异,并以各自方式实践着理念。不妨将其视为华夏早期文明的思想实验记录。从中,你能看到生动的师生互动,更能窥见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的犹疑、挣扎与抉择。子路的率直、曾参的深沉、颜渊的淡泊、子贡的机辩——每位弟子的性情,至今仍能找到现实的投影。他们叩问的,同样是我们的问题:“何为有意义的一生?”“如何面对误解?”“若世界不善待你,是否仍要善待世界?”读《论语》,方知“古人”亦是有血有肉、有烦恼、有尊严的存在。他们的挣扎与求索,至今温热如初。现代人深陷物质追逐的漩涡,常感填不满的匮乏。孔子却说:“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他并非否定物质(弟子亦奉“束脩”为礼),更秉持“有教无类”,其深意在于将精神成长置于更高位阶。他亦言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”这或许意在揭示:真正的富足不在外物堆砌,而源于内心的平静与自足。后世常有批评指向其“虚伪”或“巩固封建政权”,然而,孔子或许并非标榜自己已然完美践行,而旨在分享其心中理想人格的实践构想与体悟。正如欧洲有骑士精神,古代中国亦崇尚君子之风。今日,我们或可剥离其时代束缚,为这些人文理念赋予当代的新解。要真正阅读《论语》,必须认识到:孔子与其弟子并非高踞神坛的圣人,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。孔子自述“吾少也贱”,自嘲如“丧家之犬”,为弟子离世而悲恸不已,更坦言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”。这份谦逊与真诚,恰恰消弭了我们与经典的距离。正所谓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。不妨将阅读《论语》视为与两千年前一位智者的闲谈。你会发现,它并非桎梏思想的洪水猛兽,远未到“字字吃人”的地步。它只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思想者探索求知的真实记录:有觉悟的惊喜,有跋涉的艰辛,有吾道不孤的慰藉,亦有敢为天下先的担当。若你以平常心细读《论语》,便会知晓:它承载的未必是字字珠玑的金科玉律,而是一群诚挚的求知者,在过去的混乱年代里,奋力走过的思想之路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